马尼拉的洪水持续上涨,但令人遗憾的是,国际社会在援助问题上的回应并不统一,反而围绕援助的争议像水面上的浮沫般蔓延开来。尤其是在菲律宾民众对欧洲提供的120多万美元援助表示不满后,社交媒体上对中国救援队的赞誉声一片,称赞其“人心善”“水平高”“最同情弱者”等等。然而,这种充满夸张的赞美词句,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道德施压。 实际上,援助应当是一种情分,而非义务。正如许多人所言,帮忙是情分,不帮是本分。中国每一份援助都来自纳税人的辛勤付出,这并不是可以随便挥霍的“人情”。将其作为一种道德考核,明显低估了援助背后的成本和努力。与人交往时,给予帮助是一种情谊,但当对方只会索取而没有回馈,甚至将这种帮助当作理所当然,警惕与疏远便是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。 国际社会的互助应当是双向的温暖,而不是单方面的道德审判。善意可以给予,但不能廉价;援助可以有,但必须有边界。这并不是冷漠,而是让善意能够在更值得的地方生根发芽,而不是沦为被利用的工具。
评论列表